欢迎访问那坡镇安公园官网

感驮岩遗址

 2019-12-19

感驮岩的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堆积状况和层位关系,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的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铁器等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人类食用后遗弃的水陆生动物遗骸。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的变化,感驮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及竹器等。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陶,火候较高,部分器物着火不均,器表颜色斑驳不一,陶色以灰色、灰黑色为主,还有红褐色。陶器造型流行圈足、三足和圜底。主要器形有罐、釜、杯、杯形鼎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篮纹、乳钉纹、锯齿状附加堆纹、复线水波纹、短线
纹、S形纹、戳印篦点纹和菱形镂空等。绳纹以细绳纹为主,有少量中绳纹,大部分器物上的绳纹为滚压而成,纹饰显得零乱,部分器物拍印交错绳纹。部分器物上饰有多种纹饰,如陶釜,口沿按压花边,沿下穿一圈小孔,小孔之下依次饰弦纹、短刻划纹、锯齿状附加堆纹等。石器、玉器均为磨制,主要有石斧、石锛
、有肩有段石器、石杵及有肩玉斧等。另外,出土的竹质编织物残片,经纬交错,编织简单,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还是首次发现。该期还发现墓葬一座,葬式为仰身直肢,在胸部压一块不规则小石板,随葬两件石杵。从出土器物,尤其是从陶器器形及纹饰看,该期陶器与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平南石脚山遗址、大
新哥寿岩遗址出土的陶器相似,与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贝丘遗址出土的陶器如顶蛳山遗址第四期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该期文化的发现,对了解广西西部史前文化面貌和构建广西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期为青铜文化早期遗存。
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陶,部分器物的火候很高。陶色以灰色、灰黑色为主,还有红褐色,陶器造型流行圈足、圜底,不见三足器,器形增多,包括罐、釜、杯、盆、壶、簋、尊等,另外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施刻划同心圆纹的陶纺轮。纹饰以绳纹为主,戳印篦点纹增多,附
加堆纹少见,表面磨光的陶器大量出现,保留在绳纹上施刻划纹的风格,新出现彩绘和戳印、刻划组合纹。绳纹以交错拍印为主,滚压而成的绳纹依然存在。石器、玉器磨制精细,刃部锋利,器类丰富,包括斧、锛、凿、杵、镞、戈、钺、璜、 “T”形环、镯、管、范等,有肩有段石器基本消失。骨器数量也十分丰富,包括牙璋、铲、锥、匕、簪等。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炭化粟等。墓葬仅发现一座,为仰身直肢,无随葬品。该期出土的陶壶与广西武鸣县芭马山岩洞葬所出的基本相同,尊与广东东莞村头遗址所出的同类器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绳纹上加刻划纹和在打磨的器表上刻划各种图案,并填充细密的戳印篦点纹或彩绘等装饰风格也见于越南冯原文化出土的陶器。依据陶器的变化,结合石范、石戈及骨牙璋等器物判断,该期文化应属广西青铜时代早期,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
第三期为铁器时代文化遗存。
仅发现墓葬一座。仰身直肢随葬铁匕首、蚌器各一件及一些穿孔骨片。年代约相当于战国时期